9月16日是農歷八月初一,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麟溪路旁的香火廳前,鑼鼓喧天 人頭攢動,很是熱鬧。來自六個自然村的老式水龍和其他幾個自然村的現代救火設備齊聚在了香火廳前的廣場上,舉行了一場大型活動——“水龍節”。在“試水龍”的同時,條條水龍也都相互較量了一番,看看誰噴的水最高、最遠,誰才是“群龍”之首。
古今“水龍”大戰 各展風采
上午8時30分,各個義務消防隊的隊員早早的在白麟溪邊鋪好了水帶、架好了水槍,等著“老前輩們”前來應戰。伴著一陣鑼鼓聲,來自上鄭的“潛龍”、冷水的“六一龍”、棗元的“潑水龍”、后溪的“千一龍”、東莊的“平安龍”……先后浩浩蕩蕩地進入了白麟溪另一邊的廣場上。“老前輩們”剛擺好了作戰的架勢,“洋龍”已經迫不及待了,只見義務消防隊的隊員們架著5支消防水槍向六條“水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一看“洋龍”們這般架勢,“老將們”拿出看家本領紛紛接戰。“一二三,起!”每條“水龍”兩旁都有十余名身強體壯的漢子喊著口號配合抬壓水泵,在漢子們的抬壓下,一條條水柱從水泵中噴涌而出,一條條“水龍”沖天而起,古今“水龍”噴出的水柱交織在了一起,場面十分的壯觀。
眾人嬉水 玩得很High
一開始,許多群眾紛紛打著雨傘,或躲得遠遠的觀看,怕水花會濺濕衣服。后來,受到現場氣氛的感染,一些年輕人紛紛跑到廣場中央,開始盡情的嬉水。人們一邊互相灑水,一邊歡快呼喊,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這感覺有點像傣族的潑水節,與‘水龍’一起戲水,也是一種美好和吉祥!”一名女孩子開心地說道。
“快,下一組的隊員趕緊準備。”隨著隊長的一聲令下,在一旁侯戰的另一組隊員趕緊接替前一組隊員繼續作戰。有一些外來游客,紛紛要求上前體驗一把,“對握緊,站穩,使勁,起……”在隊員們的指導下,游客們與水龍共舞了一番。
一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一只手拄著拐杖,一只手去接灑落下來的水花。他告訴我們,30年多年前,他也算得上是“水龍節”上的勇士,每一年都會參加“水龍”比武,現在,上了年紀了,抬壓不動了,但能在一旁看看“水龍大戰”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希望年輕人能把“水龍節”辦得更有聲色。
“水龍節”由來
“水龍”是舊時對消防滅火器的俗稱,由一個巨大的木桶(通常為紅色)、若干副水桶,配以水帶、噴槍頭等設施組成。在一個大木桶中并立放上兩個用銅鑄造的唧筒,即筒中有一只活塞可以上下抽動,內設進水和出水閥門,活塞與上面的杠桿連接,按壓杠桿,水即可噴射而出。
鄭宅的“水龍節”早在明代天順五年就誕生了,距今已經有550余年的了。據說,鄭宅鎮的“賽水龍”活動與兩次重大的火災有關。古時候,鄭宅鎮的建筑主要集中在義門路、麟溪路,長達一公里的古街兩邊,大小店鋪鱗次櫛比、緊緊相連。當時的店家作坊大多離不開火,如打金店、鐵匠鋪、飲食店等,有的店堂常年出售易燃易爆物品,火災隱患可想而知。明正統十四年和天順三年,鄭氏家族曾發生兩次火災,造成家產破損,族人流散。為預防火災,鄭宅鎮于明代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成立了水龍會,同時啟動白麟溪改造工程建設,用以蓄水防火抗旱。
如今,隨著消防設備的不斷更新,傳統的射水龍,成了農村百姓戲水娛樂的傳統項目,因形式獨特,場面壯觀,每年都有不少外來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