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8時38分,一輛由義烏開往臺州的大貨車在義烏市江北下朱貨運市場準備卸貨時,由于天空下雨,雨水將貨車上的氨基鈉打濕后導致氨基鈉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大貨車車廂上冒起了一陣陣白煙伴隨著刺鼻的味道,同時還有火苗竄出。貨站保安發現這一情況后立即上前阻止貨車卸貨,同時要求將貨車開出貨站內,停靠到空曠的地方,并撥打了119報警電話。事故發生后,義烏市消防、公安、安監、環保等部門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處置。
江北下朱貨運市場位于城北路與310省道(原37省道)交叉口附近。08時41分,義烏消防大隊接到報警后立即調派1輛防化搶險救援車、3輛重型水罐消防車20余名消防隊員趕赴事故現場。
消防隊員到場后,只見一輛河南牌照的藍色平頭“解放牌”大貨車停在岔口旁,在貨車車廂上堆放著一堆白色不明物體,此時天空下著雨,不時還從堆垛上傳來“噼里啪啦”的響聲,現場充斥著一股刺鼻的味道。根據現場情況消防隊員立即對事故現場進行勘測,同時協同公安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了交通管制和警戒。經過詢問駕駛員和多方確認后認定發生化學反應的堆垛為氨基鈉,俗稱‘干燥劑’,遇水會爆炸、燃燒,并產生氨氣。在確認不明化學物品為氨基鈉后,消防隊員立即按照化學品處置程序開展處置,排除危險。
由于下雨,在貨車周邊恰巧形成積水,根據氨基鈉的化學成分、危害和處置方法,消防隊員決定就地對氨基鈉進行稀釋。方案確定后,參戰的2名消防隊員穿上輕型防化服,利用鐵鍬將貨車上的氨基鈉鏟入水中,其他消防隊員立即在現場多處位置進行警戒,兩支開花水槍在現場隨時待命。隨著時間的推移,貨車上的氨基鈉被一點點鏟除,由于氨基鈉遇水反應強烈,不時還有明火竄出,現場2名靠前處置的隊員更是小心翼翼。11時05分,經過救援官兵近2個小時的努力,遺留在貨車上最后的氨基鈉被成功稀釋,險情被成功排除。
北下朱貨運市場的保安孫旭明是第一目擊者。他說:“早上8點半左右,我正在值班,一輛河南貨車開到貨運市場2幢3至4號的義烏——臺州托運部裝貨。當時,我看見這輛貨車的車廂里在冒煙,氣味很重,隨后,車廂里又不停地躥出火球,像馬戲表演中的火球一樣。于是,我立即上前問貨車司機是不是裝了危險品。司機矢口否認,說是化肥。我感到有點不對勁,馬上叫司機把車開出場地。”
鏈接:氨基鈉為橄欖綠色或白色結晶性粉末,有氨的氣味。露置空氣中易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400℃開始揮發,500~600℃分解成元素。遇水分解反應劇烈,生成氫氧化鈉和氨。遇乙醇反應較慢。熔點 208℃。沸點400℃。生成熱 —118.8KJ/moL 易燃。如色澤變黃,即變為疊氮化物不可再用,因可能發生爆炸。有腐蝕性和吸潮性,在空氣中易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