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經視新聞》專題報道了臺州臨海市汛橋鎮200多家作坊長期回收、生產、銷售質量不能保證的汽車“黑心胎”的情況,引起了臨海市政府和消防部門的高度重視,9月6日,臨海市政府召開汛橋鎮輪胎翻新和廢輪胎經營整治會議,即日起,汛橋鎮及臨海消防大隊等市級相關部門將對光明村所有從事輪胎回收、加工、銷售的生產經營戶進行集中整治,進一步規范輪胎經營,切實解決輪胎翻新行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輪胎翻新行業規范有序發展。臨海大隊副大隊長馬靈光參加了會議。
經初步調查,汛橋鎮光明村存在著大量的舊輪胎新作坊。這些作坊以低價購得陳舊輪胎,將已經磨損的外層削去,經過打磨拋光處理,粘貼上膠料,再進行硫化成為翻新輪胎。這些翻新后的輪胎,主要銷售的對象是工地中的工程車與翻斗車及個別汽車修理廠。據了解,汛橋鎮光明村輪胎翻新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初發展到現在,在增加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的同時,暴露出了消防安全、質量安全和無證照經營等隱患問題和不規范行為。安裝這些質量不過關輪胎的車輛一旦上路,將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且因為這些舊輪胎翻新企業都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規模不大,無證無照經營,存在著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
據悉,要開辦正規的輪胎翻新業務的企業,首先要取得再生資源經營許可證,這個許可證統一由再生資源辦公室受理,經考核驗收合格后發放經營許可證。此外還需要辦理環保、消防等許可證明,再到工商部門注冊登記。這些加工作坊由于存在著消防安全不達標等問題,根本無法存得經營許可證,屬于無牌無證生產,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今年7月31日,國家工信部出臺了《輪胎翻新行業準入條件》,規定新建、改建輪胎翻新加工項目必須符合相應的準入條件。因此,整治規范光明村的輪胎翻新行業,是大勢所趨。
此次整治活動將歷時一個月,從九月初開始至九月底結束。在此次整治行動中,當地政府將聯合質監、環保、消防、工商等部門,堅持停業整治與規范提升堵疏結合的原則,對所有違法經營戶進行規范,敦促生產經營戶按照有關準入條件補辦相關手續,引導整治提升。其中,對收購經營廢輪胎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經營執照,做到規范經營;對不符合翻新輪胎準入條件的行為,一律予以停業整頓。臨海消防大隊和其它執法部門將聯合執法,深入現場,發現并整治翻新輪胎行業火災隱患,關停一批不符合輪胎經營、翻新條件的加工點,而對于符合生產條件的,則督促經營戶建立建全安全生產制度,規范生產,安全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