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安消防大隊成功入選常德市文明辦組織的“孝老愛親身邊好人”先進集體,大隊官兵20年如一日傾情照顧抗美援朝殘疾老兵李有功的感人事跡被傳為佳話,在各級媒體的大力推動下,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媒體紛紛跟蹤報道
2011年1月11日,《常德日報》刊發《愛心接力棒——常德德山大隊幫扶殘疾孤寡老人小記》;
2012年4月1日,《湖南日報》刊發《李有功:八旬老兵不泯的消防情緣》,《鳳凰網》、《搜狐網》進行了轉載;
2012年4月15日,《湖南衛視新聞聯播》播出《雷鋒精神 常德德山消防:與殘疾老兵隔墻相守20年》;
2012年4月15日,《人民網》、《土豆網》、《酷6視頻》、《火線追蹤》、《都市一時間》、《常德新聞》對《湖南衛視新聞聯播》內容跟蹤轉載、轉播和報道。
2012年7月31日,《常德日報》刊發《殘疾老兵和他的“兒子們”》。
文藝作品真情頌揚
鼓——2012年4月10至11日,湖南省消防部隊政工例會暨文化工程建設推進現場會在常德隆重召開。4月10日晚,在常德電視臺演播大廳,湘北大鼓《消防兵的情懷》傾情演繹了德山大隊官兵與李有功老人二十年休戚與共的感人故事,李老革命走上舞臺,飽含熱淚的述說這二十年來的感動——將這場《紅門飛歌》文藝晚會推向高潮。
文——2012年5月26日,國家一級作家、報告文學作家胡啟明創作短篇報告文學《一扇特別的小門》,細膩的語言記述了“雷鋒集體”帶來的感動——2010年冬,武警湖南常德德山消防大隊新建了一座東大門,并將原先出入的西角大鐵門“砰”的一聲關閉了。不料,這一關,卻把一位與官兵們休戚與共的老人徹底關在外了。門前的汪汪沅水竊竊私語了一夜,仿佛是在議論著白天岸上發生的這件事情。消防隊官兵呢,也幾乎一夜合不攏眼皮,他們都在心里問:這門一封,那么住在門旁的沒有了雙臂的“老革命”,從此不是要彎很長一段路才能來食堂打飯打菜嗎?天晴還好,若是刮風下雨落雪結冰的氣候又該怎么辦呢……大隊決定開專門為李老革命開一扇小門……
劇——2012年5月26日,著名音樂情景劇編劇蔣晗玉創作《厚德苑》,劇本刻畫了包括有功爹、新兵王勇、廚師素芳、中隊趙隊長、退伍兵夏德全、民政局吳局長和多名消防戰士等角色,劇本2700余字,音樂激昂、柔美,場景宏大,劇情跌宕起伏,人物惟妙惟肖……
詩——2012年7月12日,著名詩人楊拓夫創作長篇自由詩《守候》,詩激昂的謳歌:“十八歲你跨過鴨綠江 驅走豺狼/二十五歲 你為祖國撲滅大火一場/無情的火熔化了你一雙鐵臂/也讓你正要萌發的愛情成為心底永遠的傷/…/獨自飄零的你 經歷多少困苦和心酸/是德山消防/為你帶來活著的希望/這里都是你的戰友你的親人/…/雷鋒沒有遠去/這個閃爍的名字照亮了整個夜晚/他就在這座軍營里微笑、奔跑/守候一位老人 一種精神。
景——2012年7月18日,善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文學編輯、工藝美術高級工程師王劍英、曾傳聯手,根據消防大隊這扇特別的小門,結合已發表的文學作品,設計了文化景觀《厚德門》。厚德門包括紅色的門柱、蘊含深情的立磚與地磚——門兩側維護著綠化帶的17塊白底紅邊的立磚代表與李有功老人結緣以來更替著的17屆大隊黨委班子。地磚共有7309塊,是20年7309個晝夜官兵與老人休戚與共堅守“父子”親情的真實寫照。鐵門上還刻上對聯:五零年代紅心向黨抗美援朝救友舍身寫英雄禮贊,二十春秋堅志殘身宣防揚消親軍如子譜魚水深情。這是對李老革命80年一生的評價,更是對大隊官兵雷鋒精神的紀念和頌揚。
李老革命對“兒子們”依依不舍,但他還是走了
2012年8月4日13時30分,李有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與世長辭。
2012年8月6日上午8時30分,李有功同志追悼會在消防大隊所在的常德經開區演武堆社區禮堂隆重舉行。常德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調研員陳達有同志,市公安消防支隊政治處主任蔣新平同志,常德市政協委員、市善卷文化研究會會長貴體健同志,鼎城區消防大隊政治教導員熊澤云同志,經開區消防大隊大隊長田治平同志,經開區綜治辦主任、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志龍同志,鼎城區民政局副局長施偉建同志,常德經開區、鼎城區消防大隊官兵代表,相關媒體記者和李老革命親友和社區群眾200余人為李老革命送行。
經開區消防大隊大隊長田志平代表全體官兵為李老革命致悼詞,每一話都飽含著官兵20年來朝夕相處依依不舍的深情。大隊干部姚志超致悼詩——《守候》,李老親屬代表和鼎城、經開區領導作了答謝詞和重要講話,高度贊揚這一感人事跡。常德日報、常德電視臺記者實地采訪了參加追悼會領導、官兵代表和群眾,記錄了感人的一幕一幕……
綜述——官兵與李有功老人的真情相守20年
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安消防大隊自1992年以來,秉承“把駐地當故鄉、視人民為父母”的理念與情懷,連續20年照顧抗美援朝苦戰中光榮退役、后在火災中為受傷致殘的老兵李有功,在善卷故里常德被傳為佳話。
李有功是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人,無兒無女,低保戶。1950年參軍,1951年入朝抗美,1958年復員分配到河南焦作一家汽配廠工作,汽配廠突發的一次大火中,他忘死救助工友、奮力挽回國家財產損失,為斷電雙手拉下高壓保險電路,雙臂被截肢落下殘疾,后回到老家常德德山。1992年,德山消防大隊決定,與生活不能自理的李老結成幫扶對子,讓“傳承雷鋒精神的優良傳統,在全隊形成風氣,每一個干部、每一個戰士都要做好接力棒,讓愛心傳遞永不停歇”。
自那以后,大隊官兵堅持為老人灌開水、送飯、洗衣、疊被……無論寒冬酷暑、刮風下雨,官兵們用實際行動為老人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愛心。二十年七千三百多個日夜,這份愛心已演繹成為一種光榮傳統——履行孝義。大隊官兵原本與李老沒有親情,但年長月久,官兵對老革命的感情已至親至孝。老人說“消防隊的孩子們,對我都非常好,他們就是我的兒子!”。從1992年開始,大隊的食堂、澡堂、圖書室等特意為李老開放,在食堂就餐時,官兵們總要先給老人打好飯菜后,才開始就餐;隔三差五的,官兵總會到老人家中看看,幫老人換換煤氣罐、打掃衛生、換電燈泡等。轉業、退伍的老兵們,寫信回隊里總要問問這個老革命身體可好,有機會回到隊里來看看的,自然要到老革命的家里探望探望——二十年,官兵們履行著孝道,真是事無巨細全包攬,平凡之中見真情。
2010年中秋夜,大隊按慣例邀請李老參加茶話會。這一夜,李老不僅與官兵共賞中秋明月,參與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還得到了一個特別驚喜:大隊領導在電視上看到了長沙一家殘疾人康復公司專門訂做假肢,可根據身體情況量身訂做,大隊已聯系妥當,兩天后專程帶李老赴長沙訂做假肢。自從裝上假肢,老人的生活方便多了。
李老特殊的人生經歷,是官兵一生學也學不完的財富。每當夜間聽到火災警報,他總會爬起床來,走到大隊值班室,靜靜的等官兵歸來,他說“一定要注意安全……”。李老還是大隊的編外“消防宣傳員”。作為消防隊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他總想著要做點什么,他悄悄學習火災預防、火災撲救方法、逃生自救知識等消防常識,走進社區,給街坊鄰里做消防宣傳,還經常用用這副假肢,在社區張貼消防宣傳標語——著實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李老還是大隊特聘的“政治指導員”。每年當新戰士下隊、開展“四大教育”、新黨員宣誓時,李老都會為新戰士講紅色經典故事,戰士們都得到了很好的革命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大隊,每一名官兵都深受李老光榮革命傳統的熏陶,激發了他們崇尚榮譽、獻身使命的工作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