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誠奉獻——晝夜不休防患未然
消防工作重在防范。玉樹災區轉入重建階段后,災區群眾被全部安到由帳篷組成的安置區,由于安置區設置密集,用火用電用氣集中,加之當地群眾消防安全意識匱乏,消防安全保衛工作面臨巨大壓力。省公安消防總隊政委林鐵剛要求——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做好玉樹重建期間消防安全保衛工作。
重建三年中,總隊量化任務,明細責任,在部消防局和省公安廳的指導下,相繼開展了“高原迅雷”、“百日會戰”、“清剿火患”、“除火患,保平安”等多項專項治理工作。期間,與玉樹災后過渡安置管理委員會、11個災后重建委員會組成10個防火安全檢查組,分批次、多頻次對84000余頂(間)帳篷、活動板房進行了“地毯式”排查,集中整改和消除了20余萬處可燃物堆放、電線敷設不規范等火災隱患;對沿街“馬路市場”、“帳篷餐飲”等應急市場的消防安全工作制定了相關措施;先后組織1000余人(次)跟蹤服務,通過人工劃線方式對安置區布局、防火間距以及消防車通道等防火要求進行了有序規范。
當地藏族群眾取暖主要以火爐為主且時間較長,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藏族群眾還沒有養成爐灰余燼統一歸放的習慣,隨處亂倒的爐灰由于有余火,一旦碰到大風天氣很容易引發帳篷火災。基于此,執勤點消防官兵積極協調管委會向州政府建議為每個災民安置區購置了封閉式垃圾箱,逐步引導當地群眾養成將爐灰傾倒入垃圾箱的好習慣,有了封閉罩的垃圾箱,當地的爐灰火患得到了有效排除。省公安消防總隊政委林鐵剛在災后重建的三年里,十余次視察指導玉樹重建消防安保工作,他深入實地開展調研,全面解決消防工作遇到的實際困難。
與此同時,玉樹消防支隊建立了84個以基層黨組織和警務室為主的消防工作點,著力對居民帳篷安置區的賓館、飯店、商場、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和易燃易爆場所的消防安全責任制是否落實、消防安全疏散通道是否暢通、消防器材設施是否完好等消防安全進行嚴格細致的檢查,發現一處,整改一處,做到消除火災隱患不留死角。支隊還針對施工工地、建材集散地、易燃易爆危險品及各類人員密集場所等火災防控重點,聯合治安、工商、安監等部門,全面排查整治火災隱患。據統計,重建期間,共檢查單位12422家,發現整改火災隱患16219處,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217份,臨時查封單位場所148家,責令“三停”單位121家,行政拘留15人。
玉樹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每年都會有千余家施工單位和近10萬名建設大軍集聚于此,人流物流高度集中,給消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難度。其中,很多援建單位普遍存在“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審批”的現象,很容易埋下先天火災隱患,總隊為解決這個難題,同時為方便援建單位對建設項目進行申報,分別在玉樹、西寧兩地設置服務窗口,并堅持“兩個優先”(優先安排重建項目、優先解決重建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及“消防行政許可受理一次告知制”,簡化審核流程,縮短審批時限。特別針對重建施工過程中開挖路段、封閉施工現象較多的實際,玉樹消防支隊多點聯防、嚴看死守,對轄區進行任務量化,通過“分散檢查,集中治理,分散執勤,集中調度”等機動靈活方式,確保消防安全工作“時時有巡防,日日有檢查”。
藏族群眾全民信教,因此在玉樹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數量眾多。為確保佛寺消防安全,玉樹消防部門先后開展“消防安全寺院”活動百余次,協助各寺院管委會組建僧侶義務消防組織,配備消防水泵、消防水池和必要的滅火設施。特別在寺院核心區域,支隊官兵采取指導管理人員對寺院殿堂和僧人生活區進行劃分,明確每間殿堂、僧舍消防安全責任人,督促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與僧人簽訂《防火安全責任書》,全面構建寺院網格化消防安全治理體系,提升寺院火災防控水平。
省公安消防總隊總隊長萬志祥說,“這里不同于內地,一年當中幾乎沒有夏天,氣候惡劣,條件艱苦,少數民族集聚,語言不通,開展消防工作是十分困難的。官兵們沒日沒夜的檢查巡防,為的就是保一方百姓的平安。”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但一茬又一茬的消防官兵從未敢忘肩挑重擔。
為提高社會各界各單位部門的火災防控能力,消防官兵指導學校、醫院、寺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完善滅火預案,根據轄區道路和水源情況,及時組織開展滅火實戰和人員疏散演練。三年間,共完成了轄區典型災害、安置點分布、消防水源和道路等轄區“六熟悉”工作580多次,共參與處置各類災害事故206起,搶救財產價值2500多萬元,解救被困群眾118名,為保護災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