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防水源建設解決加水難題
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是距離永寧縣城最遠的一個村,近40分鐘車程。今年3月的一個晚上,刮著大風,原隆村馬延平的妻子出門把爐灰倒在了玉米稈垛旁轉身進了屋子。她沒有注意到,爐灰里還有未熄滅的火星。幾分鐘后,大風卷著火星刮到了玉米稈上,轉瞬火勢沖天。村民們一邊撥打119報警,一邊用綠化用水自救。由于原隆村當時沒有消防水源,綠化用水也不夠用,村民又跑到鎮上借水。后來,消防車趕來后,與農村消防隊和村民一起將火撲滅。永寧縣消防大隊教導員雍彥峰告訴筆者,由于原隆村距離縣城路程遠,駕駛轎車都要近40分鐘才能到,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帶著一車水本身車身較重,等趕到后就不止40分鐘車程,容易延誤火情。
2014年,“加強基層消防點建設”仍被自治區政府列為10項民生計劃為民辦30件實事之一。永寧縣消防大隊在閩寧鎮設置4個消火栓,發生火災后,農村消防隊即可就地取水,及時撲救。這樣的消防水源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生命之水”。10月25日,筆者在永寧縣原隆村看到,消火栓就設置在村子中央,消防人員正在對其性能進行檢測。原隆村村主任馬志祥告訴筆者,村里有了消火栓,就跟打仗有了彈藥一樣,再也不用擔心救火時缺水了。
永寧縣在移民安置點設置消火栓的舉措并非個例。10月25日,筆者在平羅縣廟廟湖村和紅瑞新村都看到了這樣的消火栓。平羅縣消防大隊參謀杜鵬說,以前,一旦移民點發生火災,消防車從縣城拉水過去得一個小時,一車水頂多5.8噸,萬一火勢較大,一車水根本無法撲滅,消防車再次返回縣城拉水就容易延誤火情。為了解決撲滅重大火的取水問題,石嘴山市消防支隊在7個移民安置點建設消火栓17個,消防水池3個(其中,平羅縣3個移民安置點設置消火栓6個、消防水池3個),實現了全市移民安置點消防水源網格全覆蓋,徹底解決了撲救農村火災加水的難題。
筆者了解到,“加強基層消防點建設”是寧夏回族自治區2014年10項民生計劃為民辦30件實事之一。寧夏回族自治區已連續3年將農村消防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目前,已累計投入3500多萬元,依托鄉鎮派出所建成了76支農村消防隊站,招收消防隊員700多人,配車輛器材7000多件(套)。建設農村消防水源,無疑為全區農村消防助力。
農村消防隊彌補基層防火“漏洞”
“農村消防隊確實給農村滅火幫了大忙。”10月24日,平羅縣黃渠橋派出所所長王洪兵對筆者說。
當日,筆者走進平羅縣黃渠鎮派出所,看到所里停放著一輛消防水罐車,消防值班室不僅配有水帶、水槍、滅火器、戰斗服等基本消防設備,還裝備了手抬機動泵等。“車體小,非常適合農村地形路況,遇到火災可以迅速趕到現場。”王洪兵說,農村消防隊不僅是滅火戰斗隊,更是消防安全知識宣傳隊、火災隱患排查隊。
“以前消防的最基層單位在縣城,農村發生火災時,往往遠水解不了近渴。”石嘴山市消防支隊支隊長劉曉裕介紹,近年來,農村火災發生率不斷提高,農民燒荒、私拉電線引起的火災頻發,每次發生火災,縣城的消防大隊從幾十公里外趕來,光趕路就需要近一個小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撲救時機。平羅縣農村面積占全縣面積的9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農村火災占全縣的70%左右。為了切實遏止農村火情,平羅縣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實際的消防安全防控體系。
從2011年起,平羅縣依托鄉鎮派出所建立農村消防隊伍。農村消防隊由各鄉鎮人民政府依托公安派出所建立,人員由各鄉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各公安派出所全體民警、協警組成,各公安派出所負責具體管理,業務上由公安消防大隊統一培訓、統一調度使用。“現在是真正的意義上的‘三警合一’。”王洪兵說,現在派出所民警既是公安民警,也是交通警察,還是消防志愿者,“三警合一”有效整合了警力資源,有利于早發現火情、快速做出反應,取得了良好效果。
為了就近取水,在救火中盡可能贏得時間,平羅縣還在每個自然村都安裝了消防栓。“以前消防車水用完還得回到縣城注水,既費時又費力,如今有了消防栓,問題就解決了。”平羅消防大隊參謀杜鵬說。
平羅縣的試點取得了空前成效。2012年,自治區政府把建立農村消防隊列為為民辦理的30件實事之一,在全區推廣平羅農村消防模式。截至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在全區農村建成50個農村消防隊,彌補了基層防火“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