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藏自治區消防總隊聯合有關單位完成的“西藏古建筑滅火技術及裝置應用研究”項目不久前通過了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在成都組織的驗收。而該總隊開展的“文物建筑人工光源消防安全技術及應用”科研項目近日獲自治區財政廳和科技廳批準,正式列入“2014年自治區重點科技計劃項目”,獲得自治區財政經費支持100萬元。
西藏總隊主動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四川威特龍消防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成立課題組,著力研究適合西藏古建筑的滅火新技術和新裝備,先后完成了以布達拉宮為代表的文物古建筑主要燃燒物的燃燒特性研究,專用滅火藥劑對西藏傳統染料及繪畫藝術品的損害和腐蝕性分析研究,西藏高原低壓低氧條件下高壓噴霧的噴射特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古建筑消防安全保護的新方法,建立了古建筑消防裝備配置的數學模型和古建筑滅火裝備前置分布快速滅火的新理念,研發了針對古建筑的分布式高壓噴霧滅火系統,形成了西藏地方標準《古建筑分布式高壓噴霧滅火系統設計、施工及驗收技術規程》(DB54/T0065-2012),為工程實踐應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依據。2012年系統在大昭寺進行工程試用,2013年系統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色拉寺、自治區博物館等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進行首批次安裝使用,獲得了自治區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西藏古建筑滅火技術及裝置應用研究”項目還榮獲2010-2011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
西藏消防總隊聯合四川威特龍消防設備有限公司、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的“文物建筑人工光源消防安全技術及應用”項目研究,擬在光纖照明、昆蟲趨光性和文物建筑照度需求等技術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光源高效耦合、光傳輸介質和傳輸過程中的光衰減等工程實際應用難題,提出采用新型照明光源、光傳輸介質,高效率耦合技術在建筑內進行傳輸,光源波段集中、光效率強,不具有紅外和紫外波段,無建筑內電氣火災危險,對文物建筑不會造成紅外熱效應和紫外化學效應。這種對傳統電氣照明系統的突破,對保障文物建筑以及其他具有爆炸危險特殊場所的消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