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消防產品合格率不到50%,這些不合格的消防產品一旦流入到使用領域,不僅會導致消防設施、器材無法正常使用,造成先天性的火災隱患,且關鍵時候還直接影響火災的報警和撲救,以及導致火災的蔓延和擴大,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生命威脅。因此,做好消防產品生產、經營和使用領域的監督管理,打擊假冒偽劣消防產品,凈化消防產品市場環境,是每一個消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在此就如何做好消防產品市場現狀及監管對策試作探討。
一、當前消防產品市場的現狀
1、生產廠家良莠不齊。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類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發展壯大,消防安全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對消防產品的需求也迅猛增加。針對這一塊誘人蛋糕,各地有資格沒資格的生產廠家開始一窩蜂地搶著上項目,搶著生產消防產品,結果因為生產設備和技術,以及產品定位等關系,導致市面上不合格消防產品越來越多,漸成泛濫趨勢。因為消防產品屬于相對冷門產品,相關部門對這一塊的監管還沒能完全跟上,各個部門尚未能形成有效的聯合執法機制,監管不夠到位,導致不合格消防產品大量流入銷售領域。
2、銷售領域以次充好。當前的消防產品銷售領域,懂行的不懂行的,都在做消防器材生意,會充裝的不會充裝的都在搞器材充裝。反正消費者不懂,只要能把產品賣出,能將消費者的錢賺到手就行。因為絕大部分情況下,消防器材被消費者買回去后都只是備用,有些直到銹死都沒能派上用場。一些無良商家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大膽造假。據筆者所知,一些不法消防器材充裝商家,甚至拿面粉充當藥粉充進滅火器。這種不合格消防器材流入使用領域,不亞于一顆顆定時炸彈,關鍵時刻不但不能發揮滅火作用,還耽擱了火災撲救的最佳時機,與謀財害命何異!筆者所在的城市還曾經發生一起沒有充裝資格私自充裝滅火器導致當事人被炸身亡的事故,充裝人員因不懂操作程序自己隨意充裝,結果滅火器爆炸,當場將該充裝人員炸死,現場慘不忍睹。
3、買家存在應付思想。一些單位消防安全意識淡薄,認為買消防器材純屬多余。但為了辦理消防行政許可手續,或者是為了應付消防部門和派出所消防民警的檢查,不得不配置一些消防器材。這種情況下,一些單位明知自己買的消防器材價格低質量差,但又覺得反正買回去也用不著,不如買一些價格低廉的回去,也算是節省一點錢;也有一些單位起初買的是合格的消防產品,但后來重新充裝時被不法商家充裝了假藥;還有一部分單位因為對思想上對消防安全工作不夠重視,導致消防產品年久失修,最后導致消防產品失去了應有的效用。
二、做好消防產品市場監管的對策
1、加強生產、銷售和使用領域的全程監管。新修訂的《消防法》明確了質監、工商和消防各部門在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的監督范圍,各職能部門應根據各自的職能,加強對消防產品生產、銷售和使用領域的全程監管,將消防產品監管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常態化,嚴防不合格消防產品流入到社會。
2、執法部門要形成聯合執法機制。因為消防產品生產、銷售和使用領域的監管部門缺乏統一的管理主體,缺少有效溝通,以及沒有有效的管理制約手段,導致各執法部門之間還在各自為政,從而讓生產和銷售單位鉆了空子,擾亂了市場,給社會增加了安全隱患。筆者以為,相關執法部門要在加強溝通、形成聯合執法機制的同時,嘗試建立一個統一的消防產品監督管理制約機制,實現三部門執法的無縫對接,強化聯合執法,對發現的假冒偽劣消防產品予以查扣、追繳、曝光、嚴罰,讓生產企業和銷售單位不敢違法、違不起法。
3、做好各領域消防產品宣傳培訓。(1)強化執法部門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要加強對消防產品監督執法人員的培訓,使每位從事消防產品監管和執法的人員都能對有關消防產品的相關技術標準、優劣識別方法等了然于胸。(2)做好生產和銷售領域人員的法制培訓。對從事消防產品生產和銷售領域的人員加強《消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加大對這類人員的法律約束,提高其法律意識、職業道德和從業水平教育。(3)提高消費者的消防產品質量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級媒體加大消防宣傳,通過介紹消防產品知識,宣傳消防器材的重要性、購買和使用不合格消防器材的危害性等,全面提高公眾的消防產品質量意識,從而不斷健全消防產品市場,促進消防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