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源自住建部整理發布,僅供參考交流。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管理暫行規定》,將在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管理暫行規定》的出臺,主要意義在于職能劃轉后的法規匹配,并完善一些管理的細節,把建設工程各參建單位責任予以明確。
接下來就跟隨小筑,一起來了解一下最新的新規解讀吧!
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新規要點解讀
適用范圍
適用
-
特殊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和消防驗收。
-
其他建設工程:消防驗收備案、抽查。
不適用
-
非特殊建設工程的消防設計審查和消防驗。
-
住宅室內裝修?村民自建住宅?救災和其他非人員密集場所的臨時性建筑的建設活動?
責任義務
單位
-
建設單位:依法對建設工程消防設計、施工質量負首要責任,負責申請消防設計審查和消防驗收。
-
設計、施工、工程監理、技術服務等單位:依法對建設工程消防設計、施工質量負主體責任。
從業人員
-
建設、設計、施工、工程監理、技術服務等單位的從業人員依法對建設工程消防設計、施工質量承擔相應的個人責任。
消防設計審查
通用
-
提交材料:消防設計審查申請表;消防設計文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文件(限依法應有);臨時性建筑批準文件(限依法應批);特殊消防設計技術資料(限專家評審)。
-
時限:消防設計審查驗收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消防設計審查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出具書面審查意見。依照本規定需要組織專家評審的,專家評審時間不超過二十個工作日。
專家評審
評審范圍
-
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沒有規定,必須采用國際標準或者境外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的;
-
消防設計文件擬采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符合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規定的。
評審時限
-
消防設計審查驗收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消防設計審查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材料報送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后者應在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
通過標準
-
評審專家應當符合相關專業要求,總數不得少于七人,且獨立出具評審意見。特殊消防設計技術資料經四分之三以上評審專家同意即為評審通過。
消防驗收
提交資料
-
消防驗收申請表、工程竣工驗收報告、涉及消防的建設工程竣工圖紙。
時限
-
消防設計審查驗收主管部門應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出具消防驗收意見。
“新、舊規”對比,將帶來什么變化?
《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管理暫行規定》的前身是《建設工程消防監督管理規定》(公安部令第106號),那么“新、舊規”對比,有何變化呢?
與舊規定相比,新規最為值得注意的,就是對于特殊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及消防驗收手續環節的簡化,這也符合國務院關于精簡證明事項的要求。
在消防審計審查環節,今后將不再需要提供建設單位的工商營業執照等合法身份證明文件、設計單位資質證明文件。
在消防驗收環節,建設單位也僅需提供消防驗收申請表、工程竣工驗收報告、涉及消防的建設工程竣工圖紙三項材料,較舊規大大簡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需要提供”涉及消防的建設工程竣工圖紙“,這可能是為了防止實際施工與設計圖紙有所出入。
同時,新規還對消防設計審查、竣工驗收的時限提出更高要求:
-
消防設計審查要求主管部門15日內出具書面審查意見,如需專家評審,專家評審時間不超20日(相比于舊規縮短了5天,同時新增專家評審時間限制);
-
消防驗收要求主管部門15日內出具具體的消防驗收意見(較舊規縮短了5天)。
從新規可以明顯看出,無論從材料、手續還是時間上均作了優化,對于消防工程建設單位來說都是利好的消息,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期!
借助互聯網工具加強管控
在新規下,除了以上責任劃分、簡化手續外,審查范圍及聯合驗收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變動。
無論是建設工程審查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還是實行規劃、土地、消防、人防、檔案等事項聯合驗收,都不難看出此次消防改革力度之大。
那么在國家對建筑消防要求越來越高的改革下,消防工程人就必須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效能,避免出錯,加快發展。
借助合適的互聯網工具,是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此外,互聯網工具也能幫助企業開源節流,提升發展速率,快速占領市場,接更多的項目,賺更多的錢。
領筑便是國內專業垂直的消防機電產業互聯網服務品牌,現以消防機電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為入口,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幫助全國十萬家工程公司和50萬名商務經理,解決項目把控難、用工管理難、預算控制難、經營合規難、承包管理難、資金引入難、風險控制難等問題,并為客戶提供金融、教育、咨詢等各類增值專業服務,推動產業升級。
如果想盡早幫助自身企業實現互聯網化轉型升級,解決各類管理問題,使用上專業的互聯網工具,都可以關注領筑,歡迎留言咨詢。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請聯系刪除。感謝原作者整理分享】
免責聲明:本號內容來源于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版權聲明:凡備注領筑公眾微信號文章,轉發需備注(來源/領筑公眾微信號)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