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裝備、背負30公斤行囊,徒步16公里;夜間搜索生命跡象,舉行大規模疏散演練,開展塌樓生命救助、百米高崖極限救援……
前昨兩日(19-20日),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在河源舉行歷年來最大規模、難度最高的跨區域地震救援演練。
規模、難度為歷年來之最
根據災情設定,7月19日6時許,廣東河源市紫金縣、東源縣發生里氏7級“地震”。接到廣東省地震局災情通報后,廣東省消防總隊迅速啟動跨區域地震救援預案,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立即調派廣州、惠州、梅州、河源、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市消防支隊各一支輕型救援隊和省消防總隊直屬特勤大隊一支重型救援隊趕赴災區實施救援,據介紹,本次跨區域地震救援演練,廣東省消防總隊調集了共9個單位、55輛消防車、344名官兵參演。該次演練還與河源市地震局、治安局等相關部門進行了聯動,據統計,現場參演總人數達530人。演練規模之大、參演人員之多,難度之高為歷年來之最。
19日上午10點30分,各參演部隊先后抵達集結點。隨著總指揮長下達徒步行進的命令,正式拉開本次跨區域地震救援實戰演練科目訓練的序幕。據介紹,本次演練的共設置了帶裝徒步行進、夜間生命搜救、單位疏散自救、化工火災撲救處置、廢墟生命救援、百米懸崖救助、山體滑坡救助等七訓練科目。
生命探測儀夜間搜索“活體”
19日10時30分起,各參演官兵冒著酷暑,攜帶沉重救援裝備,背負30公斤的行囊,開始了長達16公里的徒步行進。 “這絕對是一次體力和意志力的極限挑戰。”省消防總隊戰訓處副處長徐紅鋒告訴記者,即使是輕裝上陣,在烈日高溫下行走四五個小時,許多人都受不了。但消防官兵必須負重前行,爬山涉水,所有的動作都必須耗費大量的體力。而傍晚時分,一場不期而至的豪雨,加大了參演官兵的行進難度,部分官兵出現體力透支和中暑暈倒現象。隨著參演人員的陸續抵達目的地,他們將在稍作休整后,開始了夜間搜救生命活體的訓練。每個參演隊必須在90分鐘內,分別將隱藏在地下和廢墟中10只兔子找出來。
“單靠人工搜救,沒有儀器的協助,完成任務絕無可能。” 省消防總隊全勤指揮部指揮長朱國營告訴記者,這一科目,主要是檢驗救援人員對聲納、蛇眼、雷達等生命探測儀的掌握程度。在一片竹子堆垛前,當看到部分記者在圍觀拍攝救援人員搜救生命活體時。朱國營笑著對記者說:“這里找不出活體”。該科目完成后,他改口說,其實那個地方藏有兔子。由于生命探測儀必須極為安靜的環境下進行,在你們干擾下,在先進的儀器也會失效,這也說明救援人員對儀器使用還有待加強,“他們應該制止你們,讓你們遠離現場。”
危樓下的小心施救
20日上午8時,在一片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倒塌建筑廢墟上,一場極度逼真的廢墟救援工作開始了。據介紹,這個科目其實分為倒塌建筑深井救援、狹小空間救援、破拆頂撐救援、倒塌建筑高空救援、巷道挖掘救援、廢墟生命跡象搜索及頂撐救援等六個子科目。六個參演單位按照抽簽確定的責任區分別開展了救援工作。 “動作必須小心翼翼,否則容易破壞倒塌建筑已形成平衡,導致二次坍塌的危險”。在一個巷道挖掘現場,記者看到,三名救援人員攜帶破財工具小心作業。他們的任務是,利用倒塌建筑空間,在不破壞建筑平衡的情況下,利用破拆工作和頂撐設備,打通通往被困“人員” 的生命通道。
百米高崖“懸空”救人
與廢墟救援同步進行的是百米懸崖救助、山體滑坡救助。
在廣州消防支隊接領的山體滑坡救助科目現場,記者看到,在一個高達150米、坡度為90度以上的高崖上,兩名救援人員從崖頂垂直下滑,在半山腰位置救起一名被困受傷“人員”。由于沒有作業支撐點,救援人員隨后將傷員抬至崖底。在一臺挖掘機的協助下,從崖底至崖頂迅速架起了一條超過百米的“空中生命線”。兩名救援人員將傷員抬起、綁定后,在崖頂戰友的用力拉動下,緩緩向崖頂靠近。
而在附近的一個幾乎垂直的百米高崖上,汕頭市消防支隊接領的百米懸崖救助也正在緊張進行。
朱國營告訴記者,雖然救援的方式基本一樣,但難度還是不同。由于山崖過于陡峭,救援人員必須使用點降的方式向傷員靠近,體力消耗非常大。在搭建空中生命通道上,崖頂另一面也是懸崖,山崖的上的樹木都不能用于救生繩的綁定,因為在大力的拉扯下,樹可能連根拔起。所以必須使用鋼釬打入地面固定。
朱國營說,兩個項目作業高度均超過150米,是目前國內救援演練最高的一次,打破了國內救援演練的極限。
“在國內,還沒有哪個省開展了如此逼真、難度如此高的救援演練。所有科目設置都是按照國際慣例進行的。”
作為本次跨區域滅火救援實戰演練的方案的草擬者,朱國營有些自豪地說,整個演練方案報到國家地震救援中心,得到了國內專家和外國教員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