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網格全覆蓋
——宜昌消防網格化管理探新路
湖北日報訊記者小明通訊員蔡鈞庭陳義超
走進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119指揮中心,公安干警輕點鍵盤,電子屏幕瞬間跳出來自市網格管理中心的界面,火災或是救援所需各種信息一一在目,救援指揮暢達、便捷。這里是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網格化平臺,一個基于城市社會管理網格化平臺之上的子系統。
font-size: 13.7日,宜昌市西陵區土街頭社區5號網格員陳婕按照消防網格化平臺指令,完成了區域防火安全隱患排查。當日,全市1000多名網格員也在進行相同的工作。
“如何做好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動員和整合消防應急力量? ”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黨委書記、政委鄭西向外來考察者介紹,“我們探索并完善網格化管理模式,將消防工作納入城市社會管理創新之中,走出新路。”
城市消防有了根基
2011年3月,宜昌市成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城市之一。隨之,按照“街巷定界、規模適度、無縫覆蓋、動態調整”的原則,采取每200戶至300戶為一個網格的模式,將全市112個社區劃分為1110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一名公開招募的網格員,承擔包括消防工作在內的7項日常工作職責。
伍家崗區消防大隊大隊長王飛告訴記者,之前的消防工作任務,只是由市、區下發到街道、社區。網格化以后,網格員動員每位市民以主人翁意識參與,這便有了城市消防根基。
夯實“根基”,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全力以赴。
2011年4月,首次對1110名網格員進行分批消防安全培訓。此后,一周一小訓、一月一大訓成為常態。
2012年3月,在社區嘗試設立“三警合一”警務室,建立火災隱患受理平臺,開展“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消防聯動服務。
多出了三頭六臂
9月29日,一場火情演練正在進行。上午10時32分,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接到余女士報警,稱臥室“起火”。
值班指揮員迅速調出電子地圖并輸入報警人信息,屏幕上立即顯示事發地網格,并鎖定“起火”地點:西陵區西陵街辦某樓房703室。此時,距余女士報警只有1分鐘時間。
與此同時,該網格的網格員已與社區消防志愿者攜帶簡易消防設備前往現場。不到5分鐘,西陵消防中隊中隊長陳尊義和戰士們抵達現場,并在網格員的指導下迅速破拆入室完成滅火。
作為一線人員,陳尊義對網格化感觸頗多。在他看來,經過培訓的網格員及各類被動員參與的社會力量,就如消防工作多出了三頭六臂。
8月底,指揮中心給西陵中隊戰斗班下達一處轄區安全隱患整改指令,稱一建筑物頂部外墻脫落可能危及群眾安全。戰斗班班長譚慶華和戰友們立即趕至現場,卻被眼前錯綜復雜的巷道給迷糊了。就在此時,該建筑所在網格的網格員趕到,詳細介紹了建筑物的構造和居民情況,輕車熟路把他們帶到了樓頂。10多分鐘后,險情排除。譚慶華感慨地說,網格化的建立,讓自己和戰友們提高了戰斗效能。
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依托城市網格化,實現了“人口、房屋、道路、公共消防設施、重點單位、消防隊站、城市火災遠程監控”七大部件的動態更新,建立了經營場所和公共區域2大類12項火災隱患的直報平臺。同時公開招募消防志愿者3萬人,先后成立“清剿火患”支援服務隊,這些社會消防力量逐漸融入到1110個網格中。
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唐俊作為伍家大隊4名參謀之一,對點聯系萬壽橋街辦。他所在的街辦有網格員80名,他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對80名網格員進行系統消防安全培訓,日常交流研判情況,及時安排消防工作。
“以前只是面對社區干部。現在與群眾打成一片的網格員素質高、責任心強,各項工作任務能直接抵達最基層!”唐俊在工作日志中寫道。
依托1110名網格員,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聯合市網格監管中心,探索并固化“發布任務——事前培訓——網格排查——抽查統計——結果回告——獎優罰劣”防火巡查工作模式。1月至9月,支隊實地指導網格員開展火災隱患排查420次,網格員自身開展防火巡查6254次,檢查單位和住宅小區1.6萬家,發現并勸改火災隱患4130例。
6月,支隊結合網格化實際,在宜昌城區開展“打通道、暢出口、保平安”專項整治工作。1110名網格員齊動員,張貼通告2500余份,讓各自網格無一違規現象。
8月,支隊在宜昌開發區試點開展商業門店消防安全排查專項行動。在網格員協助下,僅用一周時間排查轄區小商業門店1172家,發現和上報火災隱患914處,經抽查回訪,“門店排查率、情況登記率、隱患發現率”均實現100%達標。
今年以來,支隊整合網格消防志愿者、社區消防隊、專職消防隊力量,實現“小火快速撲滅、大火及時控制、初期火災就地處理”,社區網格成功處置初期火災45起,協助撲救火災120余起。
在一個個鮮活的數據面前,消防工作網格化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